造口还纳术后切口疝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毛永欢, 仝瀚文, 康星,朱兴亚, 徐恩, 夏雪峰

Chinese Journal of Hernia and Abdominal Wall Surgery (Electronic Edition)(2023)

引用 0|浏览0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探究造口还纳术后原造口部位切口疝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普外科行造口还纳术患者。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合并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造口手术相关资料(第一次造口为急诊或择期手术、第一次造口是否腔镜手术、良性或恶性疾病造口、回肠或结肠造口、端式或袢式造口、术后造口旁疝)、造口还纳手术相关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感染、随访时间)、原造口处是否发生切口疝等指标。根据造口还纳术后原造口部位是否发生切口疝分为2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造口还纳术后发生切口疝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89例患者分析,造口还纳术后原造口处切口疝发生率为23.6%(21例),其中9例行二次手术治疗,其他目前行保守治疗。单因素分析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发生切口疝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结肠造口(OR 7.161,95% CI 1.479~34.667,P=0.014)、年龄≥68岁(OR 1.093,95% CI 1.029~1.161,P=0.004)、急诊手术(OR 6.343,95% CI 1.663~24.190,P=0.007)。造口还纳术后发生切口疝患者体重指数较未发生切口疝患者高[(25.2±3.5)kg/m2vs(23.2±2.8)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造口还纳术后原部位常发生切口疝,往往需要二次手术处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其经济负担。结肠造口、年龄≥68岁和急诊手术是造口还纳术后再发切口疝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这部分患者及体重指数≥25 kg/m2的患者,造口还纳术联合预防性补片置入术可作为临床治疗方案。
更多
查看译文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