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丹白颗粒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作用机制研究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Drug-Use in Hospitals of China(2023)

引用 0|浏览1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探讨丹白颗粒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从中国知网、PubMed、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和GeneCards等数据库查询丹白颗粒中药物的化学成分及对应靶点和盆腔炎性疾病的相关靶点.取化学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交集使用STRING数据库分析,上述分析结果采用Cytoscape软件绘制丹白颗粒成分-靶点图、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等.通过R语言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AutoDockTools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的验证.结果:通过筛选获得丹白颗粒中 70 个化合物与 377 个化合物靶点,240 个化合物与疾病交集靶点.根据相关参数进一步筛选得到关键靶点磷脂酰肌醇 3 激酶催化亚单位α异构体(PIK3CA)、肉瘤基因(SRC)、肿瘤蛋白 53(TP53)、热休克蛋白 90α(HSP90AA)、蛋白激酶B1(Akt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3(MAPK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1(MAPK1)、雌激素受体 1(ESR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v-rel 网状内皮细胞过多症病毒癌基因同源物A(RELA)和白细胞介素 6(IL-6).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获得 186 条KEGG通路和 3 730 条GO功能条目.GO功能条目又包含有 3 324 条生物过程相关条目,166 条细胞成分和 240 条分子功能相关条目.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显示,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和柚皮素等化合物与SRC、TP53、HSP90AA、Akt1、MAPK1、ESR1、EGFR、TNF-α和IL-6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结论:丹白颗粒可能是通过核因子κB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等通路作用于TNF-α、IL-6和EGFR等关键靶基因,发挥其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作用.
更多
关键词
Danbai granules,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Network pharmacology,Molecular docking,Mechanism of action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