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造山带湘西南段茶溪金矿床绿泥石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CHENG Yuliang,ZHANG Yu,CHEN Huayong, WU Chao, LI Hongbin,Sajjad Ahmad Shah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2023)

引用 0|浏览6
暂无评分
摘要
绿泥石是热液矿床中的常见蚀变产物,被广泛应用于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演化的反演.江南造山带湘西南段金矿床较为发育,但由于成矿过程和物理化学条件缺乏精细的制约,其矿床成因一直存在争议.茶溪金矿床是湘西南段近两年新发现的金矿床,以发育多世代的绿泥石为特征.基于矿脉穿切关系、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及其交代关系,该矿床的成矿过程可以划分为石英-绢云母-黄铁矿(Ⅰ)、石英-自然金-多金属硫化物(Ⅱ,成矿主阶段)和石英-白云石-绿泥石(Ⅲ)三个阶段,且三个成矿阶段均有绿泥石产出,即Chl-Ⅰ,Chl-Ⅱ和Chl-Ⅲ.三世代绿泥石类型分别为铁绿泥石(Chl-Ⅰ)、铁镁绿泥石(Chl-Ⅱ)以及镁绿泥石(Chl-Ⅲ).绿泥石地质温度计显示Chl-Ⅰ的峰值温度为 180~200℃,Chl-Ⅱ和Chl-Ⅲ的峰值温度为 160~180℃,指示其为中低温的热液成矿环境,且成矿温度具有逐渐降低的趋势.绿泥石lgfO2 为-59.1~-48.8,主成矿阶段 lgfS2 为-13.3~-12.1,表明该区绿泥石形成于低氧逸度和低硫逸度的环境,并且二者均表现出从成矿早期到主成矿阶段逐渐降低的演化趋势.茶溪金矿床矿物组合和围岩蚀变等特征明显有别于与岩浆热液相关的金矿床、SEDEX型金矿床,其地质特征和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演化与典型造山型金矿床相似,推测茶溪金矿床为造山型金矿床.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