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干预映射理论构建的残疾时点匹配干预方案在精神分裂症残疾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23)

引用 0|浏览3
暂无评分
摘要
背景 精神分裂症是导致伤残和影响生命存活时间的前十大疾病之一,是引发精神残疾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精神残疾患者早期干预及健康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我国尚缺乏针对不同时点的精神残疾开展的干预研究.目的 探讨基于干预映射构建的残疾时点匹配(DPM)干预方案对精神分裂症残疾患者残疾程度、阴性症状、自知力、自尊水平及家庭功能等方面的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类实验性研究设计,通过SPSS生成随机数字的方式将P1(残疾1~<2年,70例)、P2(残疾2~<3年,70例)、P3(残疾≥3年,70例)三个时点的患者分别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及干预组(35例).三个时点的对照组均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DPM干预.干预时间为8周,1次/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8周后、干预8周后3个月及干预8周后6个月时采用WHO残疾评定量表(WHO-DASⅡ)、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阴性症状分量表(PANSS-N)、自知力及治疗态度问卷(ITAQ)、自尊量表(SES)、家庭功能评估问卷(APGAR)进行评估.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各时点两组患者的健康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DPM干预后P1时点患者的WHO-DASⅡ、PANSS-N、ITAQ、SES评分均存在时间、组别主效应及交互效应(P<0.05),APGAR评分存在时间主效应及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P<0.05),DPM干预8周后、干预8周后3个月及干预8周后6个月时干预组的WHO-DASⅡ、PANSS-N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ITAQ、SES、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DPM干预后P2时点患者的WHO-DASⅡ、ITAQ、SES、APGAR评分均存在时间、组别主效应及交互效应,DPM干预8周后及干预8周后6个月时WHO-DASⅡ评分低于对照组、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DPM干预8周后、干预8周后3个月及干预8周后6个月时ITAQ、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DPM干预后P3时点患者的WHO-DASⅡ、ITAQ评分存在时间、组别主效应及交互效应.DPM干预8周后、干预8周后3个月及干预8周后6个月时干预组WHO-DASⅡ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ITA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干预映射构建的DPM干预方案在改善精神分裂症残疾患者的残疾程度及阴性症状,提高自知力、自尊及家庭功能方面的效果显著.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