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23)

引用 0|浏览9
暂无评分
摘要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慢性功能性胃肠疾病,以反复腹痛为主要特征,伴随粪便性状或排便频率的异常[1].在罗马Ⅳ诊断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粪便性状(硬状或块状样便与松散或水样便的比例) , IBS 被分为腹泻型(IBS with diarrhea,IBS-D)、便秘型(IBS with con-stipation,IBS-C)、混合型( IBS with mixed symptoms of constipation and diarrhea,IBS-M)及不确定型( un-subtyped IBS,IBS-U) [2].目前,IBS在全球发病率约为10% ~20% [3] ,我国为1. 4% ~11. 5% [4] ,女性患病率普遍高于男性[5].腹泻型在我国较为常见[6] ,约占40% [1] ,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本病病程缠绵难愈,除腹痛、腹部不适、腹胀和排便习惯紊乱等胃肠道症状,还包括疲劳、纤维肌痛、社交功能差和情绪幸福感下降等肠外症状,严重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卫生保健服务及社会经济成本.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在IBS-D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7-8].目前现代医学主要是通过补充微生态制剂、使用抗生素、粪菌移植、饮食干预来调节肠道菌群;祖国医学则包括口服中药、针灸及穴位贴敷等外治法.现就传统及现代医学在IBS-D肠道菌群失调治疗进展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为今后治疗IBS-D肠道菌群紊乱提供参考.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