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双心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Acta Laboratorium Animalis Scientia Sinica(2023)

引用 0|浏览7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采用3种不同的方式建立双心疾病(抑郁症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大鼠动物模型,并比较其抑郁状态、心功能以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差异,为双心疾病的机制研究提供更为合理的模型选择.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 group),正常饲喂,不作特殊处理;ISO+CUMS组(ISO+CUMS group),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复合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持续4周;LAD+CRS组(LAD+CRS group),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LAD)缝扎手术复合慢性束缚应激(chronic restraint stress,CRS),持续4周;皮质酮组,给予其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水溶液(10 mg/d),持续4周.通过行为学实验评估动物的抑郁程度;ELISA法测定海马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皮质酮的水平变化;通过超声评价动物的心功能;Western Blot分析心肌组织中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水平变化;Masson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纤维化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3种造模方式均可成功诱导出抑郁样症状和心脏结构及心功能的改变.ISO+CUMS组及LAD+CRS组较皮质酮组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心脏结构改变和心功能降低;皮质酮组动物具有更高水平的循环皮质酮浓度.结论 皮质酮给药能够建立一种有效且简单的双心疾病大鼠模型,并能够在模型动物中诱导出明显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异丙肾上腺素复合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及冠脉缝扎复合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动物的心功能改变更为明显.本研究能够为后续双心疾病发病机制研究、药物筛选和药效学评价中动物模型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