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变性脊柱畸形长节段固定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相关争论研究进展

刘加伟,蒋伟宇, 殷若恒,马维虎

Chinese Journal of Spine and Spinal Cord(2023)

引用 0|浏览2
暂无评分
摘要
退变性脊柱畸形(degenerative spinal deformity,DSD)是指既往无脊柱畸形病史,骨骼发育成熟后,随着脊柱不对称性退变性改变,逐渐发展为冠状面/矢状面畸形的脊柱畸形[1],以腰椎畸形多见,其常伴有腰椎侧方滑移、腰椎椎管狭窄及冠状面/矢状面失平衡等.由于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退变性脊柱畸形正逐渐成为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中最常见的类型[2].当患者保守治疗疗效不佳时,常需手术长节段固定恢复脊柱冠状面/矢状面平衡、解除神经压迫等症状,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统计研究显示,退变性脊柱畸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发生率在20%~40%之间[3,4].PJK常被定义为近端交界区矢状面Cobb角≥10°,且近端矢状面Cobb角较术前增加≥10°.尽管近年来医学界对PJK的研究取得长足的进展,在部分危险因素(年龄、骨质疏松程度、术前较大的矢状面失平衡等)和预防措施(韧带强化、半刚性固定等)方面达成了一致性意见,但仍有诸多方面存在争议,主要集中于PJK的定义、部分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措施的选择,笔者旨在通过查阅DSD、ASD和PJK的相关文献,对于目前尚存的争论进行总结和梳理,以期对DSD中PJK的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