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亚微米级颗粒物化学组成的季节变化、粒径分布和来源

Huan jing ke xue= Huanjing kexue(2023)

引用 0|浏览9
暂无评分
摘要
于2016~2017年不同季节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采集分粒径的颗粒物样品,分析了粒径≤1.1 μm颗粒物(PM1.1;<0.4、0.4~0.7和0.7~1.1 μm)中水溶性离子、碳质组分和元素的浓度.结果表明,受当地扩散条件以及热不稳定组分在高温下挥发分解的影响,PM1.1、OC、NO3-、SO42-和NH4+浓度均表现出秋冬高、春夏低的特点.而元素碳在春季因工业和道路扬尘贡献的升高达到最大浓度[(1.87±0.98)μg·m-3].根据丰量组分间的特征比值,南京PM1.1中的阴离子由NO3-、SO42-和Cl-主导,碳质组分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及老化过程.随着温度的升高,热不稳定组分NH4+、NO3和有机碳的粒径分布向细粒子方向移动;EC因机动车排放强度和扬尘贡献的升高粒径分布向粗粒子方向移动.由于高湿度(>70%)往往伴随着高温(>20℃)及扩散条件的改善,60%~70%的相对湿度更有利于PM1.1中二次无机离子的形成.基于PM1.1化学组分的源解析结果表明,二次形成过程[(66.6±18.3)%]和扬尘[(16.8±14.8)%]是南京PM1.1的主要贡献源,有必要进一步控制各种前体物和扬尘的排放.
更多
查看译文
关键词
PM1.1,chemical components,seasonal variation,size distribution,source apportionment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