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稻-虾共作体系中克氏原螯虾的生长及部分生态因子分析

Chinese Journal of Fisheries

引用 0|浏览0
暂无评分
摘要
将南京禄口养殖基地15个水深20 cm、具35 cm厚塘底泥和1 kg复合肥的2.5 m×2 m×0.8 m水泥池分为3组,每组5个池,每个池中投放40只(8只/m2)体质量(6.0±1.6)g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第一组为稻田养虾组(稻田组),种植袁禾三号水稻,密度为35株/m2;第二组为虾池种稻组(虾池组),种植袁禾三号水稻,但仅于池中央纵向栽培两行,面积为10%;第三组为无稻养虾池(无稻组),常规投喂养殖45 d,研究有无水稻种植对养殖水质和克氏原螯虾生存生长的影响,以探讨虾—稻共生模式的生态机理.结果表明,稻田组在高密度水稻的遮阴作用下水温、泥温和光强均显著小于其他两组(P<0.01),减弱了极端环境对螯虾的胁迫,使得稻田组存活数最多(P<0.01),饵料系数最低(P<0.01).但高密度环境下低溶氧水质,硝化功能作用低下,水中氨氮含量高,稻田组螯虾增重最低(P<0.01),产出规格过小,经济效益不高.建议高密度的水稻环境适宜早期育苗,成活率高;低密度水稻环境适宜成虾养殖,产出规格大.未来在虾—稻共生体系中需探究合理空间分布、适宜水稻种植面积等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发育起关键作用的参考技术.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