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蹄类动物对地震灾害体秋季微生境利用与选择特征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2022)

引用 0|浏览1
暂无评分
摘要
为探究地震等大型自然干扰发生后有蹄类动物对受损灾害体秋季微生境利用与选择特征,于汶川地震后第2~11年(2010—2019年)采用固定样方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内40个地震灾害体进行定期调查.实地测定海拔、坡度、坡向等10个相关环境因子,采用核密度分析方法对有蹄类动物微生境利用与选择特征及种间生态位重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对灾害体利用频率由高到低的有蹄类动物分别为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水鹿(Rusa unicolor)、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其中,毛冠鹿对地震灾害体的利用率随植被恢复呈上升趋势,而中华鬣羚呈下降趋势.(2)中华斑羚偏好海拔2400 m左右、木本种数多、植被盖度较大、土壤占比高的生境.中华鬣羚偏好海拔2600 m、木本种数多、植被盖度较小、裸岩与碎石占比高的生境.毛冠鹿偏好海拔2400~2600 m、草本种数多、植被盖度较大、土壤占比高的生境.水鹿偏好海拔2100 m左右、草本种数多、植被盖度较大、裸岩与碎石占比高的生境.(3)中华鬣羚和中华斑羚、毛冠鹿和中华斑羚两个物种对之间在灾害体微生境利用上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而水鹿分别与中华鬣羚、毛冠鹿、中华斑羚的微生境变量重叠度较低,存在较大的生态位分化.通过有蹄类动物对地震灾害体秋季微生境选择特征的调查,可丰富有蹄类动物应对地震灾害的行为特征信息,为震后制定野生动物的有效保护政策以及受损灾害体的恢复措施提供参考.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