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4日西藏尼玛MS5.6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其构造意义

Seismology and Geology(2022)

引用 0|浏览2
暂无评分
摘要
文中收集了由西藏地震台网和同期流动观测台网记录到的2009年7月24日西藏尼玛MS5.6地震的波形数据,应用Hypo2000方法对该地震开展了绝对到时精定位.因定位所使用的台站分布均匀,与仅使用固定台站数据的定位结果(31.30°N,86.10°E)相比,我们得到的尼玛地震的精定位结果(31.08°N,86.05°E)更为可靠,该结果与通过矩张量定位方法(GCMT)获得的结果(31.05°N,86.10°E)较为一致.在获得震中定位结果的基础上,使用CAP方法得到该地震的震源深度(海拔高度为0m起算)为19.3km,该地震具有走滑断裂性质.结合地震所处的应力场特征对本次地震的2个节面(节面Ⅰ,走向为220°,倾角为82°,滑动角为-17°;节面Ⅱ,走向为314°,倾角为73°,滑动角为-171°)的剪应力和正应力进行计算,发现该地震的震源机制与区域内SN向挤压、EW向扩张的应力场特征相吻合.参考震中所在位置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结果,结合该区EW向窝藏断裂和NWW向扎拉断裂所限定的近EW向走滑断裂带的特征推断,该地震具有EW向右旋走滑性质.根据区域地表地质及区域地球物理揭示的深部结构特征推测,该地震发生在当惹雍错裂谷西侧约30km处的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岩混杂岩带下方中上地壳间的低速软弱层(即壳内脆韧性转换带)顶部,暗示了晚中生代形成的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岩混杂岩带在高原快速隆升过程中以EW向走滑方式再次活化.这一解释对理解青藏高原EW向伸展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