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冰川颤痕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22)

引用 0|浏览76
暂无评分
摘要
颤痕是冰川作用地区由冰川携带岩屑做周期性或间歇性运动在冰床基岩和冰碛石表面形成的新月形或弧形破裂形态,特征尺度一般不大于1 m.其主要形成机制类似Riedel构造模式中的(R)剪切破裂和(T)拉张破裂,且遵循脆性破裂原理.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和野外考察,从术语学角度将冰川颤痕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冰川颤痕,包括曲锥形擦口(狭义颤痕)、半月形裂口、新月形凿口、新月形裂纹和新月形断口5种.测量统计结果显示,23组新月形断口的排列间距,KS和JB检验均符合正态和伽玛分布(置信度95%),与岩石节理(破裂)的间距特征一致;25组新月形凿口和35组新月形裂纹的排列间距,KS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和伽玛分布,JB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置信度95%).证明颤痕在空间分布上大体保持相等的破裂间距,基本符合饱和模式理论.颤痕的定向性、成组特征具有明确的环境意义,与擦痕、擦面的地貌组合是重要的冰川遗迹判别标志.缺少冰蚀地貌组合的孤立"颤痕",不具有指示冰川作用的价值.近年报道的山东鲁山没有"颤痕"等冰川遗迹.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