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自噬在心肌梗死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2022)

引用 0|浏览1
暂无评分
摘要
心肌梗死(MI)是指营养心脏的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后,灌注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出现持久而严重的急性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缺血性坏死.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的机制亟待明确,寻找干预靶点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线粒体作为提供能量的细胞器,是心肌细胞内的主要能量来源,负责三磷酸腺苷(ATP)生成和能量代谢,线粒体完整性和功能的丧失是改变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病理因素,是心肌细胞不断收缩和舒张的关键保障.心肌梗死时线粒体功能异常是心肌损伤的重要机制,线粒体质量控制是指线粒体在生成与清除之间维持平衡,对维持细胞的生存及功能显得尤为重要.线粒体自噬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多种疾病相关.线粒体自噬是以损伤的线粒体作为自噬底物的一种选择性自噬,在心血管功能稳态的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发生线粒体损伤,而线粒体自噬能通过促进降解和回收受损的线粒体以进行线粒体质量控制,进而保护缺血的心肌细胞.对于正常心肌细胞来说,足够的线粒体生成能够保证充足的能量供应;但当外界刺激导致线粒体损伤时,如果受损线粒体未及时清除造成堆积,会造成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甚至引起细胞凋亡.线粒体自噬过程复杂,涉及诸多生理学及病理学过程,有多种物质如蛋白及RNA参与调控.本文将探讨线粒体自噬在心肌梗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相关机制.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