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长山构造带二叠纪‒三叠纪岩浆作用及其古特提斯构造意义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2022)

引用 0|浏览42
暂无评分
摘要
长山构造带(简称长山带,Truong Son)是印支陆块北部最大的构造岩浆岩带,保存了大量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岩浆记录,并被认为与马江古特提斯分支洋/弧后盆地的演化及随后的印支与华南陆块的拼合有关.本文系统综合了该带二叠纪?三叠纪的长英质火成岩数据并分析其岩石成因,阐明马江古特提斯分支洋/弧后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研究表明早二叠世花岗质岩石来自新底侵的基性岩源区,而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的花岗质岩石和流纹岩的源区为古?中元古代变火成岩和变杂砂岩组成的混合源区.二叠纪长英质火成岩形成于马江分支洋/弧后盆地向印支陆块的俯冲过程.三叠纪具负εHf(t)和εNd(t)值的花岗质岩石来自古?中元古代变火成岩和变沉积岩的混合源区,而具正εHf(t)值的晚三叠世花岗质岩石来自新生基性地壳并有一定变杂砂岩组分的加入.这些数据表明在三叠纪初期(~250 Ma),马江古特提斯分支洋/弧后盆地已经闭合,随后华南与印支陆块发生碰撞.在中?晚三叠世,长山带进入到碰撞后阶段.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