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伏秋旱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2022)

引用 0|浏览2
暂无评分
摘要
伏秋旱是指发生在夏季或秋季的干旱现象,在重庆市较为多发且造成的灾害损失较大.基于重庆市34个国家级气象站1965~2016年7~9月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指标,分析重庆市伏秋旱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法与逐步回归方法筛选与SPI序列相关性较强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7~9月伏秋连旱的频率为7.7%;7、8月伏旱同步的比例占15.4%;8、9月干旱同步的比例占13.5%,重庆市伏秋旱情况年际变化大.20世纪60~70年代,伏秋旱情况较严重;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旱涝交替出现;21世纪严重伏秋旱频发.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市年平均总旱旬数从3.3旬增加至4.1旬,连旱旬数从2旬增加至2.5旬.在1965~2016年,重庆市西部多年平均总旱旬数为3.6旬,连旱旬数为2.2旬,相对较少.2006年特大旱灾之后,东南部和东北部伏秋旱程度轻,中部和西部程度严重.重庆市伏秋旱事件与环流、海温异常存在密切关系,主要影响因子包括:北半球副高脊线位置指数、北半球副高北界位置指数、NINO A区海表温度距平指数、黑潮区海温指数等.重庆市7月SPI与同年1月北半球副高脊线位置指数、9月SPI与同年4月NINO A区海表温度距平指数均呈负相关关系.研究成果可为保障重庆市水安全、实现水资源科学配置提供理论基础.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