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出血性凝血衰竭理念对创伤性凝血病的预测

CHEN Shao-chuan,TONG Hua-sheng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2022)

引用 0|浏览2
暂无评分
摘要
严重创伤救治是全球性难题,全球每年因严重创伤死亡人数约占总死亡数的10%,而创伤性凝血病(TIC)导致创伤性大出血占创伤患者死因的30%~40%.TIC由多因素与多系统所综合诱发,预防和纠正TIC是严重创伤或多发伤管理的核心之一,而复杂的发生机制致使其诊断标准滞后与救治不及时.有研究提出的出血性凝血衰竭理论认为:严重组织损伤和失血,导致休克低灌注与氧债的发生,同时伴随血管内皮的一系列病变反应启动了 TIC的发生.本文基于这一机制理论,尝试建立能够预测TIC发生的综合指标组合.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在血性凝血衰竭过程中的重要临床指标变化,以及这些指标对TIC的发生与进展的影响.创伤严重程度评分,代表出血休克的血红蛋白变化、平均动脉压和休克指数,反映低灌注与无氧代谢的乳酸、pH值与碱剩余指标,血管内皮糖萼、syndecan-1、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血栓调节蛋白(TM)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因子等指标均具有评估患者TIC发生发展的潜在价值.因此,从出血性凝血衰竭发生机制的角度出发,了解由严重组织创伤、创伤性休克和组织低灌注,继而导致的血管内皮病变过程所诱导的TIC发生机制,能够为实施TIC的早期诊断乃至救治提供可靠的指标组合.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