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隧道针及皮下隧道建立方法的改良及应用

Chinese Journal of Nursing(2022)

引用 0|浏览0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改良PICC隧道针及皮下隧道建立方法,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 改良后的隧道针包含针柄、针芯和针头3个部分,针头呈圆弧倒角结构,可稳定连接导管.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1月—2021年1月广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97例肿瘤患者作为试验组,采用改良后的隧道针,建立与穿刺静脉呈30°~45°的皮下隧道,在超声引导下置入PICC.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15例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直接在超声引导下置入PICC.比较两组置管术中出血量和疼痛评分,置管后24 h穿刺点渗血渗液发生率,置管后1个月内导管脱出率、过敏性皮炎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置管后1个月时手臂舒适度.结果 试验组置管术中出血量及疼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置管后24 h内穿刺点渗血渗液发生率、 置管后1个月内导管脱出率及过敏性皮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置管后1个月内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4);试验组置管后1个月时手臂舒适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使用改良后的PICC隧道针及皮下隧道建立方法有助于降低患者穿刺点渗血渗液、导管脱出、过敏性皮炎的发生率,提高其手臂舒适度,且不增加静脉炎的发生率.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