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IS支架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效果分析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21)

引用 0|浏览0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探讨LVIS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21例LVIS支架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历资料,并经DSA和(或)MR血管成像(MRA)和(或)CT血管成像(CTA)证实为颅内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记录患者临床症状、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最后一次症状发作到血管内治疗时间、前循环狭窄程度(支架治疗前后)、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时间和预后.将血管狭窄程度按狭窄率90% ~99%、80% ~89%、70% ~79%进行分层评价.评价狭窄病变特点、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出血性并发症包括动脉穿孔、支架置入后脑高灌注出血等,缺血性并发症包括支架内血栓形成、病变部位栓子脱落造成血管栓塞等)、即刻治疗以及随访结果.即刻残余狭窄率<50%为支架成功覆盖狭窄病变.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影像学结果证实狭窄率≥50%定义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复发,否则为稳定.临床随访主要评估缺血性卒中、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死亡等不良事件.结果 21例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男14例(66.7%),女7例(33.3%);平均年龄(58±10)岁(35~74岁);临床表现包括同侧狭窄动脉的缺血性卒中12例(57.1%)、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9例(42.9%).LVIS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支架置入术前狭窄率70% ~99%,平均(88±9)%;术后残余狭窄率0~40%,中位残余狭窄率为0(0,10%).术中发生缺血性并发症1例(4.8%),及时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后血管成功再通.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21例(100%)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7)个月(6~30个月),最后一次临床随访未发生死亡、缺血性卒中事件、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5例(71.4%)患者完成了影像学随访,中位随访时间8(6,10)个月(6~24个月),其中14例(93.3%)患者支架贴壁良好、前向血流通畅,1例(6.7%)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再次行球囊扩张术后效果满意.结论 初步分析,LVIS支架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有效预防颅内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卒中和死亡事件.本研究结果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