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相态二氧化碳前置酸压碳酸盐岩裂缝形成规律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021)

引用 8|浏览17
暂无评分
摘要
选取延安气田下古生界马五1亚段碳酸盐岩露头,开展了清水、液态CO2、超临界CO2作用下的真三轴压裂实验,同时采用CT扫描技术,分析了碳酸盐岩中压裂裂缝的起裂和扩展规律.研究表明,超临界 CO2黏度低,扩散性强,压裂过程中滤失量大,有利于提高井筒周围岩石孔隙压力,明显降低碳酸盐岩的破裂压力,但压裂过程中井筒压力上升缓慢,致裂岩石所消耗的超临界CO2体积远大于清水;天然裂缝不发育的碳酸盐岩,采用清水、液态CO2压裂易发生张性破坏,压裂裂缝主要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扩展,采用超临界CO2压裂易发生剪性破坏且水平应力差对压裂裂缝形态影响较小,近井筒处压裂裂缝扩展方向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呈45.夹角,随扩展延伸距离的增加,在离井筒较远处逐渐转向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裂缝迂曲度与前者相比有所增加;天然裂缝发育的碳酸盐岩,清水易沟通低逼近角天然裂缝,压裂后易形成"阶梯状"裂缝,裂缝形态相对简单,液态CO2黏度低,易沟通高逼近角天然裂缝,压裂后易形成多方向缝,裂缝形态相对复杂,沟通高逼近角天然裂缝是碳酸盐岩压后形成复杂裂缝的关键.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