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受气于脾"理论探讨"从脾论治"心病的疗效机制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21)

引用 0|浏览10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基于"心受气于脾"理论探讨"从脾论治"心病的疗效机制.方法 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中药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劳倦过度法联合饮食失节法建立脾气虚大鼠动物型,中药治疗组给予四君子汤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通过大鼠的证候学特征和进食量、前肢抓力进行模型评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大鼠脾细胞和心肌细胞complexV活性;利用RT-PCR法检测大鼠脾细胞和心肌细胞Na-K-ATP酶活性;通过HE染色观察脾脏组织和心脏组织的结构变化.结果 脾气虚大鼠进食量、前肢抓力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中药治疗组进食量、前肢抓力显著高于脾气虚大鼠(P<0.01).在脾脏组织中,脾气虚大鼠complex V、Na-K-ATP酶活性明显降低(P<0.05),中药治疗组complex V、Na-K-ATP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在心脏组织中,脾气虚大鼠complex V、Na-K-ATP酶活性降低,中药治疗组complex V、Na-K-ATP酶活性升高.脾气虚大鼠脾脏内结缔组织增生,脾小梁增厚,红髓区域变小,脾脏中央小动脉增生;中药治疗组较模型组恢复.脾气虚大鼠心肌细胞排列不整齐,少许炎症细胞浸润;中药治疗组较模型组恢复正常.结论 劳倦过度法联合饮食失节法成功建立脾气虚大鼠动物模型,线粒体能量代谢的调控可能是"从脾论治"心病的疗效机制.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