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肝细胞毒性及化学成分研究

马延红,高彬,刘文华, 黎贵凤, 孙侨生

Chines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

引用 0|浏览8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对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进行初步肝毒性鉴定和化合物分离鉴定.方法:运用MTT法测定鱼腥草不同极性段萃取物对人胚胎肝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柱色谱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结合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以100~500 mg/L等梯度浓度处理人胚胎肝细胞,实验结果显示,100 mg/L二氯甲烷部位处理后人胚胎肝细胞存活率仅为(66.3±1.7)%,浓度增加至500 mg/L后其存活率下降约20%;乙酸乙酯部位以同样方式处理,随着浓度增加至500 mg/L,其存活率从100%下降至80%左右;正丁醇部位无明显影响.从中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马兜铃内酰胺BⅡ(aristo-lolactam BⅡ,化合物1)、胡椒内酰胺A(piperolactam A,化合物2)、山柰酚(kaempferol,化合物3)、5-O-咖啡酰基莽草酸(5-O-caffeoylshikimic acid,化合物4),其中5-O-咖啡酰基莽草酸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结论:二氯甲烷、乙酸乙酯部位随着处理浓度增加,人胚胎肝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并呈线性关系,可初步认为鱼腥草低极性段萃取物含有毒性物质.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