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素的磁共振形态学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Physics(2021)

引用 0|浏览15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利用基于体素的磁共振形态学(VBM)和疼痛行为学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慢性下肢痛大鼠模型脑结构及形态改变的相关性及特点,揭示LDH慢性下肢痛的脑机制.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24只,6~8周龄,体质量(250±20)g,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组(Normal组)、假手术组(Sham-LDH组)和模型组(LDH组),采用自体髓核移植法建立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各组分别于建模前和建模后第2、7、14、21、28天行疼痛行为学测定,主要包括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及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的测定.每组随机选取4只大鼠分别于建模前和建模后第14、28天行T2加权结构图像和VBM图像采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灰质体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大鼠建模前M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ham-LDH组大鼠MWT建模后第2、7、14、21、28天分别与Normal组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H组大鼠MWT从建模后第2天至第14天显著降低,建模后第14天至28天,MWT稳定;LDH组大鼠MWT建模后第2、7、14、21、28天分别与Normal组大鼠和Sham-LDH组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WL分析结果与MWT分析结果相似.3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脑结构区域比较存在交互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表现为左下丘脑、左海马下托、右次级运动皮层、右纹状体、右隔区、右海马、胼胝体及双侧皮质下灰质、双侧小脑分子层这些脑区的灰质体积减少.结论:成功建立自体髓核移植型LDH慢性下肢痛大鼠模型,造模后产生一个长时程的MWT和TWL的降低,出现痛觉过敏,造模成功.利用VBM能够确切地发现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脑结构发生了形态学改变.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