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龄腰椎间盘突出症人群脊柱-骨盆矢状面影像学特点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2021)

引用 1|浏览1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评估高龄(≥75岁)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影像学特征,探索高龄人群矢状面参数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LDH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高龄(≥75岁)LDH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其中男55例,女45例.同时选取100例60~75岁的老年LDH患者作为对照分析.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如下参数: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1umbe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分析矢状面参数在年龄分组间的差异和各组内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既往研究的正常老年人群比较,老年患者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K、LL、SS明显变小,而PT、SVA明显增大.与老年组患者比较,高龄组患者TK、TLK、SVA、TPA明显增大,LL、PT、PI、SS、PI-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高龄LDH人群中,LL与SS显著正相关,与SVA、TPA显著负相关;PI与SS、PT、TPA显著正相关;PT与TPA、PI-LL显著正相关;SVA、TPA与PI-LL显著正相关.结论 与老年LDH人群比较,高龄LDH患者胸椎后凸弧度更大,脊柱整体矢状面失衡更明显.在腰椎发生退变的基础上,躯干前倾增加了腰椎间盘应力可能是高龄人群LDH的发病机制.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