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内膜厚度和斑块成像在冠心病危险分层中的作用

Chines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s Cardiovascular Medicine(2021)

引用 0|浏览3
暂无评分
摘要
心血管疾病(CVD)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主要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2].临床有5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会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或心源性猝死[3],因此在临床对冠心病需早筛查和风险分层,制定有效的干预治疗手段.目前临床运用多种传统风险因素(TRF)的评分模型来对短期(10年内)冠心病患者进行评估,美国普遍使用的模型是Framingham危险评分(FRS)的修订版[4].TRF评分模型由于在临床上和患者年龄有关,评估年轻和女性患者的发病风险受到限制[5].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泛的基因检测和亚临床动脉粥样影像技术可作为冠心病(CHD)风险是否改善的评估指标,B超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和颈动脉斑块[6]进行测量可对GHD风险给予进一步评估.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