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退耕区次生草地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

Chinese Journal of Grassland(2021)

引用 0|浏览1
暂无评分
摘要
采用时空互代法对民勤不同年限退耕区次生草地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土壤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变化进行测定,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年限退耕区次生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占比均以细菌最高,放线菌次之,真菌最低;土壤中三种类型微生物数量均在退耕4~8年阶段最高,退耕8年后开始大幅降低;退耕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不断上升,并分别于退耕8~13年、退耕40年左右出现最高值;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总体呈"V"字形变化,以退耕8年为节点,表现为先下降(1~8年)后上升(8~40年)的趋势;退耕年限对脲酶、蔗糖酶与磷酸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且三者均在退耕8年后开始大幅降低,退耕年限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显著;剖面不同土层中,20~40cm剖面在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等方面均较0~20cm剖面有所降低;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三者存在显著相关(P<0.05),且均在退耕8年以前变化相对明显,退耕8年是民勤退耕区次生草地治理的关键时期.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