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形态学与后循环缺血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Chinese Journal of Stroke(2021)

引用 0|浏览2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研究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不同形态类型及不同狭窄程度对后循环缺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5年12月-2019年12月经DSA确诊的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夹层患者的多模式磁共振影像数据,利用MRA对后循环夹层的形态进行分组(瘤样扩张型、线珠型、狭窄-闭塞型),并根据MRA和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 VWI)上各病变狭窄率进行分组(无、轻、中、重度),比较不同分组之间低灌注区容积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患者34例.基于MRA的形态学分组,瘤样扩张型11例(32.3%)(低灌注区容积:18.99±21.63?mL)、线珠型15例(44.1%)(低灌注区容积:78.31±85.64?mL)、狭窄-闭塞型8例(23.5%)(低灌注区容积:28.91±16.88?mL),不同形态分组之间低灌注区容积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线珠型的低灌注缺损最严重.基于MRA和HR VWI测量的病变血管不同狭窄率分组之间,低灌注区容积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基于MRA的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形态学可以反映脑组织的灌注缺损变化,其中线珠型夹层可能引起更为严重的后循环缺血.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