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麋鹿种群重建35年:历程、成就与挑战

Biodiversity Science(2021)

引用 5|浏览2
暂无评分
摘要
迁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重要内容,是"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的目标之一,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的战略任务和优先行动.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引至国外、国外圈养种群重引入国内、种群复壮、迁地保护、放归野外,最终建立野生种群的历程.北京麋鹿苑自1985年重引入38只后,于1991年就已恢复到60-80只的麋鹿基础种群.种群扩大后,逐年向外输出,35年来共计输出546只,苑内数量维持在150只左右.江苏大丰1986年引入麋鹿39只,于1990年达到78只的基础种群,2019年底种群数量发展至5,016只,是建群时的129倍.大丰自1995年开始向外输出麋鹿,至2020年底共计输出164只.麋鹿分布点从重引入时的2个发展至2020年的81个,已几乎全面覆盖麋鹿灭绝前原有的栖息地.其中野生种群分布在6处,数量总计达2,855只.中国麋鹿野生种群的重建是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和回归自然的典范,为全球野外灭绝野生动物种的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然而,当前麋鹿保护也遇到诸多挑战:(1)尚没有国家层级的麋鹿保护整体规划,缺乏统一的监测平台与规范;(2)麋鹿遗传多样性匮乏,种群抗风险能力差;(3)野生种群分布不广,且数量较小,不利于野生种群的稳定性;(4)麋鹿种群与环境承载力的矛盾凸显,不利于麋鹿种群的健康发展;(5)麋鹿保护缺乏国际交流机制,不利于麋鹿相关研究的国际交流.因此,麋鹿的保护和研究仍任重道远,今后需加强各地麋鹿种群生态监测,建立麋鹿共享数据库;采用技术手段增加遗传多样性,建立麋鹿种质资源库;建立更多野生种群,以增加麋鹿野生种群的稳定性,使这一野外灭绝物种能够真正实现自然回归.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