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甲基化在童年期应激与青少年不良心理行为中的作用

Chines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20)

引用 0|浏览26
暂无评分
摘要
童年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社会认知和心理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研究证实,童年期应激对一系列健康结果有明显的不良影响,包括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健康行为和死亡风险[1].约有一半的青少年至少经历过1种类型的童年期应激事件[2].童年经历虐待、忽视或其他不良经历与成年后患抑郁症呈正相关[3];儿童期不良经历越多,外周血中部分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越高[4].大量研究阐述了5-羟色胺转运蛋白(5-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5-HTT)、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ene,NR3C1)、FK506结合蛋白5(FK506 binding protein5,FKBP5)等候选基因甲基化的改变、早期不良经历、青少年不良心理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童年期应激可以导致候选基因甲基化水平的改变,进而增加青少年乃至成人期抑郁、自杀等不良心理行为的发生风险.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