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北衙斑岩型金多金属矿床万硐山矿段构造控岩控矿作用机制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2016)

引用 2|浏览2
暂无评分
摘要
滇西北北衙金多金属矿床是西南“三江”多金属成矿带新生代斑岩型矿床的典型代表,是近些年来取得找矿突破的超大型金多金属矿床。运用矿田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大比例尺构造剖面精测,进行典型控岩控矿构造力学性质的鉴定,分析构造对斑岩成岩和成矿作用的控制机制。认为北衙金多金属矿床万硐山矿段自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以来主要经历了近 EW 向→近 SN 向→近 EW 向三期构造主压应力的转变,形成了典型的褶皱–断裂–节理控岩控矿构造系统。构造控岩控矿过程为: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在近 EW 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形成北衙矿区控岩控矿构造格架,为斑岩侵位和成矿作用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成岩成矿构造环境,并伴有石英钠长斑岩的侵位;喜马拉雅中期,主压应力方向转变为近SN向,伴随构造活动发生石英正长斑岩的超浅成侵位和成岩作用,并发生斑岩型金成矿作用,在层间断裂破碎带、断裂带及节理构造内形成带状、“似层状”和脉状金矿体,在岩体内形成斑岩型浸染状金矿体,在斑岩与围岩接触带形成矽卡岩型金矿体;喜马拉雅晚期,本区再次经受近 EW 向挤压作用,主要对先期形成的斑岩和金矿体产生变形、变位,并造成风化剥蚀,成矿作用主要表现为氧化淋滤富集型金矿的形成。
更多
查看译文
关键词
mineralization,ore-controlling mechanism of structural,Beiya poly-metallic deposit in Northwest Yunnan,rock- and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s,porphyry-type poly-metallic gold deposit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