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菌病的疫苗研究现状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2015)

引用 0|浏览14
暂无评分
摘要
布鲁菌病( Brucellosis)是由布鲁菌属( Brucella spp.)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依据其主要宿主,布鲁菌可至少分为10种,其中羊种、牛种和猪种是最常见的导致动物感染和临床感染的布鲁菌。全球每年有大约50万人受布鲁菌感染,其主要流行地区包括拉丁美洲、中东、非洲、亚洲、地中海盆地等[1]。在我国,作为乙类传染病,其报告发病率近几年来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疫情主要分布在畜牧业较发达的北方地区,这对社会公共卫生产生了严重威胁。人感染布鲁菌主要是通过破损皮肤接触感染动物及其外排污染物、吸入含菌气溶胶、食入未灭菌奶制品等途径[2]。因此,人群中布鲁菌病的发生主要受该地区动物布鲁菌病疫情的影响。现在还没有获得国际公认的适合人预防布鲁菌病的疫苗,但我国有批准使用的皮上划痕人用布鲁菌活疫苗。为了消灭布鲁菌病,世界卫生组织在1998年提出了三方面工作重点,阻断动物间传播,对无布鲁菌病的畜群和地区持续监测;诊断、扑杀受感染动物,建立无布鲁菌病的畜群和地区;给动物接种免疫,以减少流行[3]。在这一指导原则下,一些发达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德国、荷兰等已经消灭了动物布鲁菌病[4]。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原因,主要依赖疫苗接种来控制动物布鲁菌病。实践证明,依靠现有疫苗可以有效减少动物布鲁菌病流行,但尚不能达到消灭布鲁菌病的目标。我国布鲁菌病人间疫情出现反弹上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测、净化工作滞后于畜牧养殖的发展。这一方面说明了综合各项措施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新疫苗研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