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2014)

引用 2|浏览9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探讨死亡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并有效治疗血流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2月恶性血液病并发血流感染113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统计病原菌种类、药物敏感性及临床特点;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分离到11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57株占49.1%,革兰阳性菌51株占44.0%,真菌8株占6.9%;前3位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人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5.0%、16.4%、7.8%;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0%;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敏感率均为100.0%;发生血流感染<30 d,死亡20例,病死率17.7%,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粒细胞缺乏时间>7 d(P=0.006)、不正确的初始经验治疗(P=0.016)、年龄>65岁(P=0.031)是死亡危险因素.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病原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正确应用抗菌药物,缩短粒细胞缺乏时间,有效降低病死率.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