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06-2015年鼠类密度及种群结构分析

Chinese Journal of Vector Biology and Control(2017)

引用 5|浏览7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了解辽宁省鼠密度、鼠类种群构成、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鼠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6-2015年,在城镇设置居民区和特殊行业2种类型监测点,农村设置村内和村外2种类型监测点,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 2006-2015年辽宁全省共布放鼠夹1 059 319夹次,有效夹1 009 744夹次,捕获鼠类18 929只,平均鼠密度为1.87%,2006-2015年10年间鼠密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城市鼠密度(1.15%)远低于农村(2.69%),农村村内(3.39%)>农村村外(1.97%)>特殊行业(1.32%)>居民区(0.97%).2006-2015年辽宁省农村村内、特殊行业和居民区鼠密度均呈下降趋势,而农村村外鼠密度呈先下降后回升趋势.褐家鼠为辽宁省优势鼠种,但其构成比呈下降趋势,黑线姬鼠和小家鼠构成比呈上升趋势,黑线仓鼠和大仓鼠构成比基本稳定.居民区、特殊行业和农村村内优势种为褐家鼠,农村村外优势种为黑线姬鼠,不同生境中褐家鼠的构成比均呈下降趋势,小家鼠构成比均呈上升趋势,但农村村外黑线姬鼠构成比呈上升趋势.黑线仓鼠和大仓鼠在4种生境的构成比在稳定的区间内变化不明显.结论 2006-2015年辽宁省鼠密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农村应作为重点防控地区;不同生境鼠种构成不同,应对优势鼠种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制措施以降低鼠密度,从而达到控制鼠传疾病的目的.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