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睡病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特征10年变化分析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2019)

引用 2|浏览5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研究发作性睡病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特征10年的变化情况.方法:观察51例发作性睡病患者,首诊时收集患者一般情况、核心症状及中医证候信息,并于10年后复诊随访,对比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特征变化情况.结果:完成病例49例,日间发作性嗜睡、猝倒发作、部分夜间睡眠紊乱症状(夜间睡眠易醒、肌肉抽搐、梦语、踢腿等)比例较10年前降低,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无明显变化;中医证候方面,肝郁气滞证为首诊时最常见证候类型,且10年后其分布比例并无降低,复诊时脾虚湿困证分布较10年前显著增多(P<0.05),证候积分显著升高(P<0.01),为复诊时占比最高的证候类型;病位证素方面,首诊时最常见的病位依次为肝、脑(心神)、脾,10年后肝、脑(心神)比例显著降低(P<0.05,P<0.01),脾成为最常见病位;病性证素方面,首诊时最常见病性为气滞,复诊时最常见病性为湿,且复诊时火热、气虚积分显著增加(P<0.01),动风积分显著降低(P<0.01).结论:发作性睡病经过10年发展,部分患者核心症状得到一定缓解,中医证候及证素发生变化,可为中医辨证论治发作性睡病提供依据,发病早期治疗应以疏肝解郁为主,并佐以平肝息风,久病则需加强健脾祛湿,并辅以化痰清热.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