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FD的作用机制

Hun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7)

引用 3|浏览9
暂无评分
摘要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主要表现为胃痛、烧心、餐后不适和胃部饱胀感等上腹部区域的不适症状1.随着“神经胃肠病学”概念的提出和发展,脑-肠轴理论在F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胃肠道动力改变和疼痛、腹胀为主要症状的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脑肠轴功能紊乱所导致,因此FD的发生发展亦认为与此密切相关[3].FD应归属中医学“痞满”“胃痛”“嘈杂”等范畴,虽然其发病与胃腑失调密切相关,但肝脾在其发病过程中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经典处方,主要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半夏泻心汤广泛应用于胃痞病患者,虽然其疗效显著,但具体机制仍不明确.通过对半夏泻心汤与脑肠轴相关性的研究,发现脑-肠轴在F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且众多研究也表明半夏泻心汤对脑-肠轴相关脑肠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