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毛细线虫体外培养及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

Chines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and Parasitic Diseases(2019)

引用 1|浏览15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建立肝毛细线虫感染的小鼠模型,为肝毛细线虫病的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在洛阳鼠密度较高地区捕鼠,以人工消化法收集肝毛细线虫阳性鼠肝内的虫卵.将虫卵以不同密度(1 000、5 000和10 000个/孔)分为3组,每组2孔,于28℃培养至感染期,观察并计数不同培养时长时(18、21、23、25和29 d)感染期虫卵的比例.将感染期虫卵分为两组,分别置于蒸馏水和人工胃液中37℃培养,定期观察有无幼虫孵出.将4周龄雄性昆明小鼠分为8组,每组3只,按5、10、20、60、100、200、500和800个虫卵/只将感染期肝毛细线虫卵通过灌胃感染小鼠,观察小鼠感染后存活情况及是否能成功感染肝毛细线虫.另以16只昆明小鼠作为发育观察组,以60个虫卵/只的感染,分别于感染后14、18、21、29、35、55、90和365 d取2只小鼠处死,解剖取肝脏镜检,观察肝毛细线虫在小鼠体内的发育及繁殖情况. 结果 共捕鼠17只,肝毛细线虫感染阳性鼠5只,阳性率为5/17;所有阳性鼠均为褐家鼠,褐家鼠阳性率为5/8.新鲜收集的肝毛细线虫虫卵内的卵细胞多处于Ⅲ或Ⅳ细胞期,培养1d后分裂加速,至第16天开始出现感染期虫卵.1 000、5 000和10 000个/孔体外培养18、23、25和29 d时虫卵中感染期虫卵的比例分别为:39.6% (67/169)、35.2% (45/128)、21.4% (98/458),74.0%(148/200)、75.1% (411/547)、60.9% (340/558),88.0% (125/142)、89.2% (140/157)、79.3% (168/212)和94.9% (131/138)、97.0% (254/262)、88.6% (140/158),各时间点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10 000个/孔密度条件下的比例均最低.分别在蒸馏水和人工胃液中培养感染期虫卵均无幼虫孵出.感染剂量在200个/只及以下的小鼠均可成功感染肝毛细线虫且未出现死亡;500和800个/只的剂量组小鼠均出现死亡.发育观察组于感染后14 d鼠肝压片查见肝毛细线虫幼虫,未见雌雄分化;感染后18、21和29 d,肝压片可见肝毛细线虫孕虫;感染后35和55 d均见大量肝毛细线虫虫卵及虫体片段;感染后90、365 d仅见肝毛细线虫虫卵,无虫体残余组织. 结论 体外培养可获得感染期肝毛细线虫虫卵,小鼠可作为肝毛细线虫感染的动物模型.
更多
关键词
capillaria hepatica infection,mouse model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