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未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尾状核脑熵与PANSS阳性症状的相关性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2020)

引用 1|浏览2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探讨首发未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态脑熵功能的异常模式,探索临床症状的潜在神经机制.方法 本地招募49例(男性26例,女性23例)首发未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被试组及人口学相匹配的38例为健康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7例),经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评估后使用GE Signa HDxt扫描仪采集静息态fMRI和T13D结构数据.MRI数据经dpabi预处理后计算各被试静息态全脑脑熵,并使用两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对比(P<0.05,GRF校正).对被试组患者,提取差异区脑熵信号与PANSS阳性和阴性指标进行spearman偏相关分析(P<0.05为显著性),以年龄、教育程度为控制变量.结果 相比对照组,被试组在右侧楔前叶脑熵显著增强、右侧尾状核脑熵显著降低(P <0.05,GRF校正);被试组右侧尾状核脑熵值与PANSS阳性症状总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4,rho=0.36).结论 楔前叶与其它脑区的同步性受损影响其调控复杂和高度整合任务是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而尾状核在病症中可能具有功能可塑性和代偿性,是潜在的治疗和缓解精神分裂症状的靶点.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