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变化在2型糖尿病诊疗中的价值

wf(2017)

引用 5|浏览9
暂无评分
摘要
人体胃肠道中存在着大量的正常菌群,其肠道内微生物主要由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以及疣微球菌门组成,而厚壁菌门及拟杆菌门占优势,某些病毒及真核生物也同时存在于肠道内[3]。肠道菌群和肥胖症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其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亦是如此,有学者发现,改变肠道菌群构成,可以控制与肥胖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的发生[4]。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即为胰岛素抵抗,而肥胖是产生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因素,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变化可促进肥胖的发生[5]。通过对肥胖人群体内菌群的研究发现,其体内厚壁菌门的数量有增多的现象,而拟杆菌的数目则与之相反[6]。有学者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把肥胖小鼠的肠道菌群移植到无菌小鼠体内,被移植过菌群的小鼠与消瘦小鼠相比,其体脂含量显著增加并且产生胰岛素抵抗[7]。有实验发现,厚壁菌门相比于拟杆菌,前者可以更有效地提取碳水化合物的热量[8]。测序比较肥胖小鼠和正常小鼠的肠道基因组发现,两者的基因构成存在差异,并且肥胖小鼠肠道内的微生物富含更多参与能量代谢的基因,导致更容易从食物中获取能量而发生肥胖[9]。Xiuying Zhang等发现产丁酸菌如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和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的数量在正常人群多于糖尿病前期人群,拟杆菌的数量在糖尿病人群中仅为糖尿病前期和正常人群的一半,尤微菌纲的数目在糖尿病人群中明显减少[10]。Larsen等研究发现,相对于非糖尿病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中拟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并且拟杆菌和厚壁菌门的比例与血糖值关系密切[11]。Wu.等发现双歧杆菌和普通类杆菌的数量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显著低于非糖尿病人群[12]。许多动物试验表明,肠道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数目随着血糖值的升高而降低,而血糖值在低水平时,其数量反而增长[13]。同样有实验证实,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肠道乳酸杆菌增多而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减少的现象[14],此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存在密切关联。此外,肠道菌群可以引发慢性炎症从而参与代谢性疾病的发生。研究表明,在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白介素-6、白介素-1β、C 反应蛋白等许多炎性因子存在有表达过度的现象[15]。脂多糖是构成革兰阴性菌外膜的一部分,可激发宿主产生许多炎症因子,产生炎性影响,进而引起胰岛素抵抗[16]。大量脂肪饮食导致肠道菌群的肠通透性明显增长,此时细菌脂多糖较易入血液,激发内毒素血症,宿主炎症因子分泌,炎性反应发生,从而产生一系列代谢性疾病[17]。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