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血糖监测评估预混人胰岛素低血糖的特点及危险因素

Chinese Journal of Diabetes(2019)

引用 3|浏览4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探讨预混人胰岛素30R应用中低血糖的发生规律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内分泌科门诊使用预混人胰岛素30R、HbA1c≤9.0% 且已稳定治疗3个月以上的T2DM患者145例,进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分析低血糖发生的时间规律、组间低血糖差异及低血糖发生特点.Logistic回归分析各特定时段低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 d观察期内,有41例(28.3%)出现低血糖65人次,平均0.22次/(人·天),发生次数最多的时间段依次为0:00~1:00(12次)、2:00~3:00(8次)、1:00~2:00(7次)和10:00~11:00(6次).胰岛素单用组低血糖发生率42.9%(15/35),胰岛素+二甲双胍组25.0%(7/28),胰岛素+α-糖苷酶抑制剂(AGI)组33.3%(13/39),胰岛素+二甲双胍+AGI组14.0%(6/43).与无低血糖患者比较,发生低血糖患者的年龄较小,FPG较低,二甲双胍用量少(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P和AGI是全天低血糖发生的影响因素;AGI是午餐前低血糖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年龄、二甲双胍是凌晨低血糖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应用预混人胰岛素30R的T2DM患者需加强凌晨及午餐前的血糖监测.C-P低者更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AGI和二甲双胍对于低血糖的保护作用体现于不同时间段.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