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CT血管成像触发点位置及不同图像后处理技术的选择探讨

Journal of Clinical Pulmonary Medicine(2019)

引用 1|浏览11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探讨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PA)触发点位置及不同图像后处理技术的选择.方法 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接诊的疑似肺栓塞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TPA检测.将5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25例,触发点感兴趣区(ROI)位于肺动脉干,对比剂总量50 mL,阈值80 HU;B组25例,ROI位于主动脉窗水平的上腔静脉内,对比剂总量30 mL,阈值90 HU.以上两组注药完毕均以相同流率追加生理盐水20mL.分析不同后处理重组方法对肺动脉栓子的检测情况,并比较两组右下肺静脉、肺动脉干CT值和肺动脉显示率.结果 入组的50例患者中有28例确诊为肺栓塞,发现578个栓子.VRT对左右肺动脉检测率为100.00%,其余各部位栓子检测率较低,MIP对左右肺动脉、亚段以下肺动脉检测率较高,而MPR除了对亚段以下肺动脉检测率较低外,对其他部位栓子检测率均为100.00%;A组6级肺动脉显示率为88.00%(22/25),B组6级肺动脉显示率为80.00%(20/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右下肺静脉CT值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肺动脉干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A检查时ROI位于上腔静脉内可提高图像质量,减少对比剂用量;MPR较MIP、VRT对肺动脉栓子的检测率较高,综合运用不同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于病变的显示效果更佳,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