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急性肠缺血模型中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和D-乳酸浓度与缺血时间和肠组织损伤的相关性

Chinese Journal of Multiple Organ Diseases in the Elderly(2013)

引用 0|浏览2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探索大鼠急性肠缺血模型的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D-乳酸(D-Lac)浓度与缺血时间、肠黏膜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建立大鼠肠系膜前动脉缺血模型,按照缺血时间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缺血30min,60min,90min,120min,150min组,每组10只。ELISA法分析各组血清I-FABP和D-Lac水平。免疫组化法评估受损肠黏膜组织I-FABP含量。对病变组织进行损伤评分,评估血清I-FABP和D-Lac水平与组织损伤的相关性。结果大鼠肠缺血30min时血清I-FABP浓度明显升高,于90min达到峰值[(1741.37±184.12)mg/L],I-FABP抗体染色阳性率达72.5%(P<0.05);大鼠肠缺血60min时血清D-Lac浓度开始升高,随缺血时间延长,D-Lac浓度升高越明显(P<0.05)。小肠黏膜损伤评分结果提示,缺血时间越长,组织损伤评分越高。Spearman等级相关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血清D-Lac浓度与组织损伤正相关(r=1);血清I-FABP浓度与组织损伤评分无相关性(r=0.6)。结论血清I-FABP在大鼠急性肠缺血早期明显升高,达到峰值后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血清D-Lac在缺血中后期升高明显,可反映肠组织损伤程度。
更多
查看译文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