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至2019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方案的变化与疗效分析

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20)

引用 3|浏览3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抗病毒治疗方案的变化及疗效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单中心临床研究。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诊断并接受治疗的157例CHC患者,收集其抗病毒治疗和随访相关信息。比较2017年前和2017年后采用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的CHC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 SVR)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学分析采用 χ2检验。 结果:157例CHC患者中,133例患者有完整随访信息。2017年前治疗的患者71例,其中63例接受干扰素治疗,SVR率为74.65%(53/71);2017年后治疗的患者62例,其中61例接受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 DAA)治疗,SVR率为98.39%(61/62);2017年前治疗组SVR率低于2017年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230, P<0.01)。2014年至2019年共69例患者接受DAA治疗,其中66例(95.65%)获得SVR12。43例接受含索磷布韦方案的患者中,15例丙型肝炎病毒基因1型患者均获得SVR12,6例基因3型患者中5例获得SVR12,其他基因型患者的SVR12率为90.91%(20/22);26例接受不含索磷布韦方案的患者均获得SVR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5.243, P=0.263)。2017年前治疗组和2017年后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4.62%(77/91)和6.06%(4/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4.520, P<0.01);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下降、血红蛋白降低和血小板计数下降,6例因不良反应提前终止治疗。 结论:随着抗病毒治疗方案由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方案转变为DAA方案,2017年以后进行抗病毒治疗CHC患者的SVR率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不同HCV基因型患者采用DAA治疗方案均可获得较高的SVR12率。
更多
查看译文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