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检测快速诊断伤寒沙门菌血流感染一例

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18)

引用 0|浏览20
暂无评分
摘要
患者女,40岁,公司职员.因"高热6 d"于2017年9月4日入院.患者6 d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高热,最高达40.9 ℃,伴畏寒寒战、头痛,不伴流涕咽痛、咳嗽咳痰、腹痛腹泻等.当地医院予抗感染治疗(具体不详)后未见好转.遂于2017年9月1日至上海某三甲医院就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5.08×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81;ALT 554 U/L,AST 396 U/L,碱性磷酸酶162 U/L,γ-GT 275 U/L,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均为阴性.予以保肝治疗,体温未见恢复正常.近2d有干咳、小腿腓肠肌疼痛.追问病史,患者起病1周前(2017年8月23日)从马来西亚旅游归来,在当地旅游8d,期间曾出现发热伴腹泻,持续1d后自行好转.为进一步明确发热及肝功能异常原因,2017年9月4日下午以"急性发热"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9.7 ℃,脉搏7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94/65 mmHg(1 mmHg=0.133 kPa);神清,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未见出血点、皮疹等异常;左侧锁骨下可扪及淋巴结1枚,质软,活动好,全身其余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8次/min,律齐;腹平坦,腹壁软,全腹无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4次/min;四肢关节无异常.予入院当日急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培养,并留取 EDT A 抗凝血3 mL,取血浆行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检测病原学.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3.21×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704,淋巴细胞比例0.259,单核细胞比例0.34;ALT 202 U/L,AST 116 U/L,TBil 4.1 μmol/L,结合胆红素1.8 μmol/L,碱性磷酸酶186 U/L,γ-GT 246 U/L,总蛋白66 g/L,白蛋白37 g/L,肌酐56 μmol/L.并予监测体温变化,进一步完善细菌(再次行血培养)、常见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登革热病毒)抗体以及外周血涂片等相关检查.暂予异甘草酸镁保肝、降温等治疗,未予抗感染治疗.2017年9月5日上午实验室报需氧及厌氧血培养瓶同时阳性.取报阳血培养瓶培养液0.1 mL,行 FilmArray? Blood Culture Identification,(BCID)Panel检测,1 h后提示肠杆菌科细菌,属别不在覆盖范围内,且碳青霉烯酶(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KPC)阴性.并结合患者东南亚旅游史、稽留热伴相对缓脉、嗜酸绝对计数降低,考虑有临床意义,当即予美罗培南1 g,每8 h静脉滴注.2017年9月6日患者体温高峰逐渐降低.2017年9月7日细菌培养鉴定结果:沙门菌;药物敏感试验提示对常用抗感染药物全敏感.采用头孢曲松2g,每12h静脉滴注,联合左氧氟沙星0.5g, 1次/d治疗.并行进一步血清学分型,结果证实为伤寒沙门菌.2017年9月8日患者体温平稳,同时NGS结果报告,血中检测到少量沙门菌序列.此后患者体温未反复,规律检测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均稳步好转.2017年9月14日复查血培养转阴.患者于2017年9月15日出院,口服左氧氟沙星2周后停药.出院1个月随访,体温未再反复,无其他不适.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