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血液肿瘤患儿合并脓毒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Pediatrics(2017)

引用 0|浏览10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恶性血液肿瘤合并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其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PICU 2012年3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43例恶性血液肿瘤合并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休克患儿中,存活27例,死亡16例,病死率37.2%.最常见感染部位为肺部(74.4%),其次为胃肠道(39.5%).病原学检查阳性者26例,共分离出病原菌43株,其中G+菌5株(11.6%),G-菌31株(72.1%),真菌7株(16.3%),以大肠埃希菌占首位(6/43,14.0%).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患儿在年龄、化疗阶段、感染至休克累计时间、粒细胞缺乏至休克累计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受累器官数、肺部受累、低钙血症、液体复苏后6h的氧合指数及乳酸水平、多巴胺使用剂量以及是否需要机械通气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相关的变量为液体复苏后6h的乳酸水平及机械通气的应用.结论 恶性血液肿瘤合并脓毒性休克经液体复苏后6h仍存在高乳酸中毒、合并低钙血症以及需要机械通气的患儿病死率高,应更为重视.
更多
查看译文
关键词
child,hematological malignancy,septic shock,risk factors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