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患儿初次抗结核治疗致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Chinese Pediatrics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2016)

引用 0|浏览3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探讨初治结核病儿童应用抗结核药物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易发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2008年3月至2014年5月在沈阳市胸科医院收治住院的初治结核病患儿中,应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后2周至3个月内出现肝损害36例.14例(38.89%)患儿有诱发肝损害的高危因素,其中患儿同时应用其他类药物12例,轻度营养不良1例,丙肝病毒携带者1例.分析36例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治疗转归.结果 36例结核病患儿,接受抗结核初治治疗方案后,均出现不同程度肝损害(急性肝炎型23例、急性瘀疸型5例、混合型8例).予调整个体化抗结核治疗方案,停用可能致肝损害药物(阿奇霉素、红霉素、解热镇痛药、头孢类抗生素等)后,36例患儿均完成结核病治疗疗程,治愈结核病.结论 诱发儿童肝损害的初治结核药物中以利福平、吡嗪酰胺为首.联合应用其他类药物治疗或伴营养不良、肝原有疾病等,会增加结核药致肝损害的风险.停用可能致肝损害药物,针对肝损害不同程度,予保肝治疗,选用异烟肼、利福喷丁、乙胺丁醇、链霉素等抗结核药物,予个体化抗结核治疗方案,以达到减轻患儿疾病痛苦,缩短疗程,治愈的目的.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