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预处理对创伤后应激大鼠模型焦虑样行为及前额叶皮质内源性大麻素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and Mental Health(2019)

引用 1|浏览1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观察电针(EA)预处理在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可能作用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32只健康雄性的SD大鼠经1周环境适应后,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组)、模型组(ESPS组)、对照电针组(Sham+EA组)和模型电针组(ESPS+EA组),每组8只.Sham+EA组和ESPS+EA组的大鼠每天接受电针刺激(百会穴,1 mA,2/15 Hz)30 min,连续1周.另外两组给予假刺激(无电流)每天30 min,连续1周.然后对ESPS组和ESPS+EA组大鼠进行增强型单次延长应激(ESPS)造模处理.造模结束2周后,采用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实验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随后处死大鼠,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内源性大麻素受体1(CB1R)、单酰基甘油脂肪酶(MAGL)和二酰基甘油脂肪酶(DAGLα)蛋白的表达.结果?(1)ESPS处理导致大鼠产生焦虑样的行为,进入旷场中心区的时间和次数减少,进入高架十字开臂的次数减少.ESPS组大鼠前额叶皮质CB1R和DAGLα蛋白表达下降,而MAGL的表达无明显变化.(2)电针预处理可以改善大鼠的焦虑样行为,恢复ESPS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CB1R和DAGLα的表达.结论? 电针预处理减轻了ESPS诱导的大鼠焦虑样的行为,这可能与大脑前额叶皮层CB1R和DAGLα的表达增加有关,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更多
查看译文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