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胀性红斑狼疮23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The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venereology(2020)

引用 0|浏览3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探讨肿胀性红斑狼疮(LE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肿胀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资料.结果 23例LET患者中男7例,女16例,平均发病年龄(44.13±16.34)岁,平均病程(1.65±1.92)年.临床表现主要为曝光部位水肿性丘疹或斑块,与日晒相关;组织病理特点主要为基底细胞空泡变性,基底膜带局部增厚,真皮浅中层及深层血管及附属器周围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及真皮浅、深层胶原纤维束间黏蛋白沉积.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D3、CD4、CD8、CD20、CD123均表达不同程度的阳性,且CD4/CD8约为2.05∶1,CD123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呈簇状分布于真皮血管及附属器周围.结论 LET女性多发,皮损主要位于颜面部,具有光敏性,其主要组织病理表现为血管及附属器周围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和胶原纤维束间黏蛋白沉积.CD123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呈簇状分布于真皮血管及附属器周围,此种分布模式可能为LE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