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后1~3年稳定性的回顾性研究

Chinese Journal of Stomatological Research(Electronic Edition)(2019)

引用 1|浏览3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通过头影测量牵张成骨术后下颌骨的变化,评估手术的长期稳定性并探讨影响术后复发的因素.方法 筛选2009—2018年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因患有下颌骨畸形而接受下颌牵张成骨治疗的5例患者,对比不同治疗阶段[T0(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前)、T1(牵张成骨治疗完成时/取出牵张器时)、T2(术后最长随访时间)]的头影测量数据,检测记录牵张成骨治疗过程中下颌骨长度(Go-Gn、Ar-Gn)及升支高度(Cr-Go)、下颌后缩程度(SNB角)的数值变化,评估牵张成骨治疗的长期稳定性.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对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全颌曲面断层片显示,患者下颌骨长度在下颌牵张成骨手术后随访时比手术前平均增长6.09 mm(t=2.97,P=0.025),下颌升支平均增长5.72 mm(t=3.21,P=0.018).侧位片显示患者下颌骨长度在下颌牵张成骨手术后随访时比手术前平均增长8.17 mm(t=5.21,P=0.006),下颌总长度平均增长12.58 mm(t=4.34,P=0.01),下颌升支平均增长6.36 mm(t=4.26,P=0.01),SNB角平均增大6.28°(t=5.28,P=0.006).但是测量结果示:升支高度在手术后随访时比手术刚完成时平均降低2.25 mm(t=-3.42,P=0.014).结论 牵张成骨手术对下颌骨畸形患者的下颌骨体部长度和升支高度有明显的效果,并且具有良好的长期稳定性,但术后1~3年全颌曲面断层片可检测到升支高度的轻微复发现象.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