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前后视物变形的定量分析

Chinese Journal of Optometry Ophthalmology and Visual Science(2020)

引用 1|浏览1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术前视物变形类型及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物变形改善程度,并对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物变形与视力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确诊为IMH并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术或翻转内界膜瓣填塞眼内消毒空气或硅油填充治疗的患者共29例(29眼)。手术前后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使用M-Charts对视物变形的严重程度进行量化,测量患眼垂直视物变形评分(MV)、水平视物变形评分(MH)及其平均值(M-Score)。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来比较患眼手术前后视功能改善情况,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同一阶段MV和MH的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来研究BCVA与视物变形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术前检测IMH视物变形为枕形失真的患眼22眼,病程小于6个月有21眼;不规则形失真的IMH患眼7眼,病程小于6个月有2眼。术后任一时间点MV较术前都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2.265, P<0.001);术后任一时间点MH较术前都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7.507, P=0.002)。手术前后各时间点MV与MH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M-Score与BCVA(logMAR)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r=0.360, P=0.055)。 结论::病程小于6个月的IMH患者视物变形类型以枕形失真为主,病程大于6个月的IMH患者视物变形以不规则形失真为主;IMH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显著改善了视物变形,恢复视功能;视物变形可以作为评估IMH治疗效果的一项指标。
更多
查看译文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