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的临床观察

Chi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ic Medicine(Electronic Edition)(2019)

引用 4|浏览0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观察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武警总医院眼科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8例(60只眼)进行研究.其中,男性20例(28只眼),女性28例(32只眼).年龄在57 ~ 82岁,平均年龄为(69.20±7.32)岁.按照起病缓急,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者32例(34只眼)分为A1组;将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者16例(26只眼)分为A2组.按照前房角粘连范围,将<180°者22例(28只眼)分为B1组;将≥180°者26例(32只眼)分为B2组.按照两种局部降压药物是否能控制眼压在正常范围,将控制良好者18例(21只眼)分为C1组;将控制不佳者30例(39只眼)分为C2组.所有患者均行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3个月对受试者进行随访,记录眼压、最佳矫正视力、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开放距离、前房角开放度数、前房角粘连范围、术中术后并发症及药物使用情况.对所得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A1组和A2组术前眼压分别为(30.52±8.29)mmHg(1 mmHg =0.133 kPa)和(23.91±8.12) mmHg,术后3个月眼压分别为(12.3±4.21)mmHg和(17.7±4.13) mmHg,经独立样本t检验,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9,4.96;P <0.05);B1组和B2组术前眼压分别为(20.8±4.45) mmHg和(32.59±8.16)mmHg,术后3个月眼压分别为(14.04±3.19) mmHg和(16.38 ±4.80) mmHg,经独立样本t检验,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81,2.19;P <0.05);C1组和C2组术前眼压分别为(19.8±1.05) mmHg和(34.59±7.26) mmHg,术后3个月眼压分别为(12.04 ±2.19)mmHg和(18.98±2.65) mmHg,经独立样本t检验,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25,-10.25;P<0.05);所有受试者,术前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开放距离、前房角开放度数分别为(2.01±0.31)mm、(0.14±0.05) mm及(15.6±5.36) mm;术后3个月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开放距离、前房角开放度数分别(3.60±0.15)mm、(0.34±0.04)mm及(34.3±3.42) mm.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中央前房加深,前房角开放距离增大、开放度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6,-24.19,-22.78;P <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前房角粘连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39,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88;P <0.05).术后随访3个月,A1、A2、B1、B2、C1及C2组患者的眼压控制率分别为97%、88%、96%、91%、100%及91%.此外,术前眼压小于30 mmHg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眼压下降程度与术前眼压以及晶体拱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相应的函数关系为Y=-0.854±0.813X1-1.648X2(X1为术前眼压,X2为晶体拱高).结论 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有效降低术前应用两种或两种以内降眼压药物能有效控制眼压或前房角粘连范围< 180°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对于术前眼压小于30 mmHg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眼压下降程度与术前眼压以及晶状体拱高密切相关.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使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前房加深、前房角开放、最佳矫正视力提高.
更多
查看译文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