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动力疗法治疗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的疗效观察与评估

Chi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ic Medicine (Electronic Edition)(2013)

引用 0|浏览4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评估光动力疗法( PDT)对国人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 CC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23例(23只眼) CCH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16~68岁,平均45岁。采用眼底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及B超检查。光动力疗法为TAP标准疗法,采用光敏剂为维替泊芬。肿瘤厚度≤3 mm采用50 J/cm2,83 s,≥4 mm采用75 J/cm2,125 s。治疗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治疗前后各项检测指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视力≤0.05者6只眼,0.06~0.2者6只眼,0.3~0.5者6只眼,0.6~1.0者5只眼。瘤体位于黄斑及其周围者13只眼(56.5%),位于视盘及其周围者9只眼(39.1%),位于血管弓者1只眼(4.4%)。全部病例瘤体表面及黄斑部均有视网膜脱离,脱离扩展至眼底下半部者4只眼。全部病例只作1次PDT 治疗,未见并发症。治疗有效14只眼(60.8%)。其中,渗液吸收,维持原视力者9只眼(39.1%),视力增进≥2行者5只眼(21.7%)。在治疗有效的病例中,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较浅,基线(即原始)视力平均为0.43±0.43。视力增进者由治疗前视力平均0.09±0.07,增进至术后平均为0.64±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P<0.05)。 FFA检查,治疗前早期有瘤体血管显现荧光,荧光渗漏至瘤体内和视网膜下方。晚期瘤体呈高荧光团或排空,视网膜囊样变处呈高荧光点。治疗有效者瘤体荧光渗漏减轻或停止。 B超检查,治疗前瘤体厚度1.3~3.3 mm,平均厚度为(2.08±0.75)mm;治疗后瘤体平均厚度有所减小为(1.70±0.71) 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0,P>0.05)。治疗无效(指渗液不吸收和(或)视力下降≤2行)者共9例。与治疗有效的病例相比,无效病例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较重,基线视力较差,平均为0.14±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P<0.05);瘤体较厚,厚度2.9~7.0 mm,平均厚度为(4.63±1.55) mm。治疗有效与无效的瘤体厚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P<0.05)。结论1次性PDT治疗CCH安全有效。应首选瘤体厚度≤4 mm且视网膜脱离较浅的病例为宜。否则可考虑增加PDT治疗次数或选用其他疗法如经瞳孔温热疗法或放射疗法等。
更多
查看译文
关键词
Circumscribed choroidal hemangioma,Photodynamic therapy,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